您好, 今天是2025年05月01日星期四
滚动公告:

栏目导航

当前位置:首页>用水知识>常见问题

常见问题

问题分类:

水质问题 用水问题

Q

为什么有时候自来水发绿或出现绿色杂质?

A

这种情况多出现在夏天,表后安装的管道选材不当,颜色较浅的塑料管道被太阳光照射后,易在管壁上滋生绿色藻类。打开水龙头时,管道内壁上的藻类会随自来水一起放出来。

处理办法:将水管换为颜色较深的管道或者在水管外面安装一根套管,防止被太阳直晒,从而避免滋生绿色藻类。

Q

为什么有时自来水发黄?

A

造成自来水发黄的原因有很多,如果是经常性发黄,主要是因为居民户内管道使用年限太长或使用了劣质管材、水龙头等造成的。如果管道内壁未做防腐处理,或水龙头材质较差,被水浸泡较长时间,容易锈蚀产生锈垢,一旦打开水龙头放水时,铁锈随水放出,形成黄锈水,用户就会感觉到水质发黄。若户内管道使用已久,又经常性水质发黄,应考虑更新户内管道。

如果是偶尔发黄,比如停水后再次来水时,这种情况出现的水浑、水黄现象,通常持续时间很短,用户自行排放一段时间即可恢复正常。主要原因是在刚通水时空管道中水的流速大压力高,水流高速冲刷管壁,引起管道内壁附着物脱落,导致自来水发黄。

Q

TDS检测笔能检测出水质好坏吗?

A

TDS是指水中溶解性固体含量的总和,它表明1升水中溶有多少毫克溶解性固体。TDS测试笔是通过笔端的两个电极测试水的导电性,导电性越好,TDS值越高,说明水中溶解性总固体含量越高。自来水中溶解性总固体主要指无机盐,包括人体所需的钙、镁、钠、钾等矿物质。《生活饮用水卫生标准》规定,溶解性总固体含量不得高于1000毫克/升,内江市自来水中溶解性总固体含量长期在300-400毫克/升,符合国家标准要求。

在国家标准规定范围内,根据溶解性总固体含量的高低来判断自来水是否安全健康是不科学的。

Q

什么叫余氯?为什么供水管网中必须保证一定的余氯量?

A

      余氯是指氯投入水中后,除了与水中细菌、微生物、有机物、无机物等作用消耗一部分氯量处,还剩下了一部分氯量,这部分氯量就叫做余氯。

      如果出厂水没有氯或加氯量不够,在供水管网中就可能出现细菌、大肠杆菌等微生物大量繁殖的现象,影响管网水质。因此为保障供水水质安全,在供水管网中必须保持有一定的余氯量。

Q

自来水烧开后表面出现一层薄膜或结垢是什么原因?

A

自来水烧开后表面出现一层薄膜或少量结垢是正常现象。这是因为用来生产自来水的原水取自地表水,属于天然水体,其中含有一定量的钙、镁等离子。这些离子在常温下溶解于水中肉眼无法发现,一旦加热,便有不少钙、镁离子以碳酸盐形式沉淀出来,量少时漂浮在水面形如薄膜,长期积累就会在烧水容器内结垢,俗称水垢。水垢的主要成分是碳酸钙、碳酸镁。水中钙、镁离子含量一般用硬度指标来衡量。内江市自来水的硬度长期在200-300毫克/升,远远低于国家标准规定的450毫克/升,不会对人体健康造成影响。

冬季部分用户反映水龙头易堵塞,出水量变小,这主要是因为冬天大家使用热水器比较频繁,自来水经加热后易形成水垢。水垢在水龙头滤网上长期沉积后,会导致龙头水量变小,建议用户注意清洗水龙头滤网。


Q

为什么家中放出的自来水有时候呈乳白色?

A

自来水发白主要是因为停水后供水管网中进入了空气。自来水在高压密闭的管道中输送时,管道中的空气会因高压而溶入水中,当自来水从水龙头流出时,水中的空气会因恢复到常压而释放出来,形成无数的微小气泡。由于气泡体积极小,肉眼感官上呈现乳白色。在容器中静置数分钟,溶解在水中的空气释放完后,水就变清澈了。这是一种正常的物理现象,不是自来水水质问题。

Q

用户发现自来水有异味如何处理?

A

正常情况下自来水是没有异味的。部分用户认为的异味是自来水中的消毒剂引起的类似消毒水味道的“氯”味。自来水有轻微“氯”味是正常的,这是因为用来生产自来水的原水都是来自自然界的天然水体,为确保自来水符合安全卫生要求,避免发生水媒传染病,在净水处理过程中必须经过消毒处理,目前常用的消毒剂为含氯制剂。同时,为了确保自来水在长距离的管网输送过程中不受到微生物的二次污染,国家《生活饮用水卫生标准》规定自来水出厂水必须含有一定的余氯量。对一般人而言,这种浓度的余氯闻起来不会有明显的味道,只有少数嗅觉或味觉较敏感的人才会感觉到,但对人体健康并无影响。

用户若发现自来水出现其他异味,可拨打“供水服务热线电话”2192000进行咨询。